笼养鹿科动物的驯化与行为管理
发布时间:2009-01-14
笼养鹿科动物的驯化与行为管理
动物园笼养动物以观赏休闲为主要目的,展示动物的分类和生境。由于笼养动物生长健康,生活时间长,繁殖适当,而且能与游客交流,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动物园笼养动物的行为模式及驯化原理。鹿科动物在动物园草食动物展览饲养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和很重要的位置,其饲养方法源于家畜家禽的饲养原理,但又区别于畜牧产肉、产茸和产毛皮等生产目的。笼养鹿科动物的驯化与行为管理因用途、年龄、饲养和福利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动物园鹿科动物展览中,综合运用动物行为管理与驯化技术,将有助于提高饲养水平,并使展览效果更富生趣。
一 、笼养鹿科动物的行为与驯化。
鹿科动物行为是动物个体或群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反应。其行为具有三要素:一是姿势,动物在一定时间内,身体的主要结构保持一定形状和位置;二是动作,在短时间内,动物机体部分骨骼肌群的运动使机体的部分结构运动、收缩、舒张、弯曲和位移;三是环境,即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动物的行为习性有内在先天遗传因素和外在后天的调教、训练等因素,这些行为反应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动物对外界的刺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的行为反应也不一样,这种行为反应可以使动物能在逆境中生存、生长和繁衍后代。
二、广州动物园鹿科动物的种类。
下表为广州动物园(23°1′N, 113°2′E)笼舍于2006年9月所做的统计资料(见表1),展览笼养鹿科动物共11种,146头,饲养地点分别在①饲养七班、②逗趣园和③饲养场。
表1 广州动物园鹿科动物种类
动物名 数量 母 公 未知 饲养地点
1. 爪哇鹿 Cervus timorensis 5 3 2 ③
2. 印度花鹿 Axis axis 2 2 ①
3. 坡鹿Cervus eldi 3 1 2 ①
4. 梅花鹿Cervus nippon 18 7 5 6 ①, ③
5. 水鹿Cervus unicolor 14 7 4 3 ①, ③
6.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4 1 3 ①, ③
7. 黄麂 Muntiacus reevesi 79 38 22 18 ①, ②
8. 狍 Capreolus pygargus 2 2 ①
9. 黇鹿 Cervus dama 10 5 5 ①,②
10. 白黇鹿 Cervus dama 7 5 2 ①,②
11. 马鹿Cervus elaphus 2 1 1 ①
三、笼养鹿科动物行为驯化方法
1、制定观察计划。研究人员制定观察计划,通过对动物进行不定期或长期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随机见到的各种行为,界定行为的发生、持续和结束的过程,定义其行为和归类。再根据观察填写动物日志,记录动物每天的饮食、排泄、休息、发情、交配和各种活动。下面是我们根据鹿科动物的特殊性制定的日常观察计划:
8:00 am:清扫前观察动物的状态和晚间的排泄物;
9:00-10:00 am:供给新鲜饮水、投喂精料和动物采食观察;
12:00 am:喂草,观察食草和其它活动;
3:30-4:00 pm:喂料和动物采食观察;
5:00 pm:提供夜间饲草和观察动物一天状况。
2、笼养鹿科动物的行为型。动物园笼养鹿科动物的生存空间有限,一些行为如摄食、排遗等表现出来的行为称为刚性行为;另一类行为如同性聚群行为、通讯行为和玩耍行为等不表现出来或频次低的行为称为弹性行为。笼养鹿科动物行为类、行为型和行为表现,统称为行为谱(见表2)。
表2 笼养鹿科动物行为谱
——————————————————————————————————————
行为类 行为型 行为表现
——————————————————————————————————————
生存行为 摄食行为 乞食*、嗅食*、食料*、舔食*、食草、咀嚼、反刍
衔草*、饮水、吸乳、顶乳、舔盐*
排遗行为 排粪、排尿
调节体温行为 排汗、水浸、泥浴、沙浴、淋浴*、颤抖、喘息
休息行为 卧息、站息、打盹、哈欠、视人*
运动行为 奔跑、行走、近人*、离开、跟随
探究行为 探察、体验
杂项行为 碰头、扫尾、伸腰、咳嗽
繁殖行为 发情行为 嗅阴、嗅尿、追逐、吼叫、炫耀
交配行为 爬跨、交配、射精
分娩行为 走动、腹部阵缩、仔鹿产出、食胎盘、舔毛
育幼行为 舔仔、寻仔、哺乳、援仔
社会行为 对抗行为 追逐、脚踢、角顶、咬、逃走、顺服、袭击人*
通讯行为 炫耀、对视、鸣叫、嗅
群体行为 分群、离群、群攻
学习行为 习惯化、条件反射、玩耍、模仿
——————————————————————————————————————
注:* 笼养表现强化行为
四、鹿科动物的行为管理要点。
1、摄食行为,具有年龄特征。在饲养投喂方法上,按鹿科动物体重的1-2 %供给D19颗粒料,并搭配水果、胡萝卜、番薯、熟黄豆和炒豆粉等,以及适量添加维生素、矿物盐。每天分两次投喂,上、下午各一次。草料以新鲜的象草和木本植物幼嫩枝叶为主,辅以少量干苜蓿草和羊草。草料日间多次少量投喂,夜间足量投喂,让动物自由采食。自来水随意饮用,在饮水池附近放置营养盐添砖,让动物自由舔食。
2、排遗行为,训练动物养成定点排遗的习惯。动物在笼内能明显地划分出休息、采食、排泄的不同区域,这是通过嗅觉区分不同气味探究而形成的。
3、调节体温行为,个体适应天气变化自动调节。在笼舍内增加喷雾和淋水设施,在夏天炎热高温时使用。
4、休息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鹿科动物的行为活动大部分在白昼,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会缩短。动物昼夜活动也因年龄及生产特性的不同而有差异。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6-9时左右休息最少。
5、运动行为,受环境影响较大。由于笼舍运动场面积有限,动物奔跑的频率明显降低,与饲养人员亲近,跟随乞食,对陌生游客仍然紧张。
6、探究行为,包括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动物的一般活动大部分来源于探究行为,对物体的探究主要通过看、听、闻、尝、啃、舔等。探究能力指的是对环境的探索和调查,以及跟环境发生经验性的交互作用。鹿科动物对探究中的许多事物表现出好奇、亲近两种反应,而幼小动物对小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用鼻嗅、嘴咬和身体接触的方式探究周围环境中的所有东西,用嘴、四肢来摆弄周围环境的物体,人工驯化正是利用了动物这种本能行为。
7、杂项行为,碰头、扫尾、伸腰、咳嗽。只要环境适宜,鹿科动物会本能表现这些休闲行为。
8、发情行为,在发情期雌雄都可以表现出特异的求偶行为。
9、交配行为,爬跨、交配、射精。雄性动物由于营养和运动的关系,常发生自淫现象。笼养动物常形成同性性行为的习性,群中地位低的公鹿多被其它雄性动物爬跨。
10、分娩行为,走动、腹部阵缩、仔鹿产出、食胎盘、舔毛。饲养员要保持笼舍环境清洁和安静,准备好垫草。
11、育幼行为,舔仔、寻仔、哺乳、援仔。育幼阶段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围观和录像拍照等,并做好人工育幼的准备。
12、对抗行为,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活动。在动物园饲养动物实践中,我们能观察到的争斗行为一般源于争夺饲料、地盘和配偶,新合群的动物则争夺群居次位。
13、通讯行为,动物间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物理和化学通讯。动物园笼养鹿科动物都具备这种行为能力。在群体小、单一个体或笼舍窄小的条件下,鹿科动物通讯行为表现较弱,甚至消失。
14、分群行为,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结对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群体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听觉信息传递。一个稳定的群体,组成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个体之间保持熟悉,和睦相处。当重新组群时,稳定的群体结构发生变化,会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重新组成新的社群。
15、学习行为,条件反射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随着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动物驯化的生理基础。动物对饮食的记忆力强,对饲喂的有关工具、食槽、饮水池的方位等,最易建立起条件反射。动物通过训练,都可以建立起后效行为反应,听从人的指挥。
16、异常行为,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恶癖就是异常行为之一,它的产生多与动物所处环境中的有害刺激有关。动物生活在单调无聊的栅栏或笼内,会在栏笼前不停啃咬栏柱。口舌多动的动物常将舌尖卷起,不停地在嘴里做伸缩动作,有的还会出现舔癖和空嚼癖,同类相残,甚至食子现象。在拥挤、营养缺乏或无聊的环境下还会发生互咬行为。
笼养鹿科动物的16类行为习性为动物园饲养动物驯化与行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动物本能行为,精心安排各类动物的展览和生活环境,达到动物健康养殖的目的。现代动物园的动物饲养管理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朝着动物行为管理和生态体系展出的方向发展,强调动物福利与笼舍丰容,增加动物行为丰富度,改善弹性行为,减少干扰,降低动物应激。具体做法包括:在笼内增设视觉遮挡物,日常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时间完成,固定饲养人员;在笼舍中始终保留一处不受饲养员和游客干扰的地方,避开人们的视野,繁殖期更要减少干扰和应激;通过驯化降低应激,在走进鹿科动物笼舍时,呼唤它们的名字或发出一定的响声,使其知道有人在接近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