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烈鸟在散养条件下的繁殖
发布时间:2009-02-22
大火烈鸟在散养条件下的繁殖
大火烈鸟(Phoenicopterus ruber),又名“大红鹳”或“红鹤”,鹳形目,红鹳科。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欧洲南部以及美洲的大西洋沿岸一带,多栖息于人迹难到的浅水地区,喜合群、性机警,主要以淤泥和浅水中活动的小型甲壳动物、蠕虫、软体动物等为食。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
广州动物园于1996年从巴基斯坦引进大火烈鸟(幼鸟)二十只,断翅后散养。通过扩大种群数量、改善饲养环境和合理调配饲料等措施,于2001、2002年连续两年取得繁殖成功。现将火烈鸟繁殖的初步探索情况概述如下:
1 饲养环境
火烈鸟散养区位于广州动物园南门入口处,半陆地型,面积约有
2 饲料
2.1投喂由粥、熟鸭蛋碎、虾干、鱼茸、窝窝头、红萝卜浆、全价颗粒料、禽用多维等混合而成的流质饲料。日粮配方见表1:
2.2投喂要求:熟鸭蛋(带蛋壳)和鱼片用绞肉机绞碎,红萝卜打浆后与其它饲料混合均匀后投喂,每日投喂两次(上午10点,下午4点各投喂一次),投喂前先清理剩余的饲料再投喂新鲜料。
2 日常饲养管理
3.1 每天早上打扫卫生一次,清洗饲料盆,清理水面杂物;每年清理场内杂草、修剪树枝1-2次。
3.2 火烈鸟性胆怯、警惕性高,易受惊,因此不适宜与其它动物混养,不轻易改变原来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动物串笼和追赶动物。
3.3 要细心观察动物,密切留意动物的精神、食欲和活动情况,认真做好动物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4 认真做好动物疾病治疗工作。在2001年8月出现一次整群火烈鸟连续几日精神不振,活动量小,食欲差,后经连续三日投服土霉素和VB什进行治疗,恢复正常。
3 繁殖
4.1 繁殖前为火烈鸟选位搭巢:
火烈鸟有相对固定的繁殖季节,多在3-7月份繁殖。繁殖前选择岛上面积
4.2 发情交配期
火烈鸟属于“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多在3-4月份开始配对发情,发情期间,配对种鸟非常亲热、兴奋、形影不离,多数时间在繁殖巢附近活动,出现踩巢、卧巢行为。交配多在浅水中进行,雌鸟低头前走,雄鸟紧随其后,几个来回后,雌鸟站立不动,微张翅膀,雄鸟骑在上面进行交配,交配时间多在5-8秒。在此期间应注意给火烈鸟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4.3 占巢筑巢行为
广州动物园共有20只火烈鸟散养,配9对,配对种鸟进入发情交配期后,便伴随着占巢筑巢行为。在这期间,性情温和的火烈鸟也出现争斗现象,占巢行为激烈,配对火烈鸟努力争占自己喜欢的巢后,雌雄一起进行筑巢护巢工作,它们叼一些湿土对巢进行加工,直到满意为止,并共同对付其它火烈鸟的侵巢行为。在此期间,应细心留意繁殖是否合适,巢材是否足够。
4.4 产卵
筑巢后不久,雌鸟便开始卧巢产卵,每对火烈鸟年产1窝1枚卵,卵呈浅白色,重量140
4.5 孵化
雌鸟产下1枚卵后便开始抱巢孵化,孵化由雌雄共同完成,亲鸟轮流孵化,雌鸟孵化时,雄鸟在巢周围警戒守卫,雌鸟起来觅食或休息时,雄鸟接着抱巢孵化,雌雄孵化时间相当,孵化期为28-30天,2001年出雏2只,2002年出雏4只(见表2、表3)。
4.6 育雏
育雏工作由两亲鸟共同完成,刚出壳的雏鸟全身覆盖浅灰色的绒毛,两腿和喙尖呈粉红色,体重70
4.7 2000-2002年火烈鸟繁殖情况(见表2、表3)
5 小结:
5.1 火烈鸟是一种群居动物,在进化阶梯上比较低级的火烈鸟,会因为无数同类在进行同样的活动而互相刺激,从而促使它们发情、交配。因此火烈鸟应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
5.2 火烈鸟是一种喜浅水,性机警的动物,很少渉足深水处和不熟悉的陆地上,因此应给火烈鸟提供一个浅水区域广阔、安静的饲养环境,也不适宜与其它动物混养。
5.3 火烈鸟是一种杂食性动物,用特殊的喙“过滤式”采食,因此,在散养条件下,应给火烈鸟提供品种多样,营养全面的流质饲料,应注意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的结合,并加入营养全面的全价颗粒料。
5.4 合适的繁殖巢是火烈鸟繁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繁殖巢要集中,要在浅水中用湿粘土搭造,大小适宜,并保证足够的数量。
5.5 火烈鸟多在3-7月份繁殖,每对年产1窝1枚卵,孵化期在28-30天,火烈鸟在广州动物园已取得初步繁殖成功,下一步将在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