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乳酸菌酸奶对腹泻长臂猿的整肠效果

发布时间:2009-05-06

活性乳酸菌酸奶对腹泻长臂猿的整肠效果

吴其锐     徐义强

(广州动物园 广东广州 510070

 

在药物治疗患有严重腹泻的1头约13岁白眉长臂猿和2头约1.5岁白颊长臂猿幼仔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患病长臂猿的日粮组成,即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活性乳酸菌酸奶,每天进行2次投喂,3头患病长臂猿先后在食用21天后,都恢复了健康,且食欲旺盛。

关键词活性乳酸菌酸奶,长臂猿,腹泻,整肠效果

 

中国的长臂猿(gibbons)对疾病敏感,尤其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系统的疾病[1]。圈养条件下的长臂猿,由于某些原因,较易患上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往往会造成营养不良、生长受阻。严重腹泻还会导致脱水,甚至死亡。对这些疾病的治疗,通常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或杀灭患病长臂猿消化道内的有害微生物。但是,抗生素的经常使用,则会带来一些不良作用,如导致长臂猿消化道内正常菌群失衡、产生耐药性等。在日粮中添加活性乳酸菌,用以防治消化道疾病,是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动物饲养保健方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广州动物园饲养的患有严重腹泻的1头约13岁的白眉长臂猿和2头约1.5岁的白颊长臂猿幼仔;以及用活性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等三种乳酸菌对牛奶进行发酵制成的活性乳酸菌酸奶(每克酸奶含活性双歧杆菌约8百万个,活性保加利亚乳杆菌约1亿个,活性嗜热链球菌约1亿个)。

 

1.2    方法:

对患有腹泻的长臂猿每天投喂2次活性乳酸菌酸奶,每次每头约100~150g,连续21天。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1头约13岁的白眉长臂猿患上了腹泻,大便呈黄色、较稀,甚至呈水样状,肛门周围粘满稀便,且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投喂饲料时,只挑拣新鲜水果咬食一两口,甚至废食。经用头孢三嗪,丁胺卡那霉素等广谱抗生素药物结合中药治疗一段时间,效果较好。但2个月后又患上腹泻,再用上述药物治疗,效果却很不理想。后停止用药,而投喂活性乳酸菌酸奶,每天两次,每次150g7天后病情好转,再继续喂食14天,完全康复。以后当长臂猿出现食欲不振、拉稀便时,连续喂食活性乳酸菌酸奶7天,都能取得理想效果。2头约1.5岁的白颊长臂猿幼仔,患病时也表现食欲不振、拉黄色稀粪或水样性粪便,注射胺卡那霉素、地塞米松、青霉素等,并喂服思密达、氟哌酸胶囊等,几天后病情好转。但停药后疾病又复发,如此反反复复。后停止用药,而投喂活性乳酸菌酸奶,每天2次,每次每头100g 7天后大便正常,再继续喂食14天,完全康复。

动物腹泻可能是由于直接感染致病性细菌引起,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正常菌群紊乱所致。不管怎样,采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腹泻都可能取得快速治愈的效果,但如经常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因抗菌素在杀灭有害菌群的同时,也杀灭有益菌群,这样易破坏动物肠道内菌群平衡,增加感染性,造成反复感染和继发感染,而且还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这使抗菌药物在治疗反复性腹泻疾病过程中,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在3头长臂猿先后出现反复性腹泻顽疾后,采用活性乳酸菌酸奶食疗法,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活性乳酸菌扶持有益菌群、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以达到防治腹泻的目的。在动物胃肠道内厌氧或好氧菌群中,乳酸菌约占10%,是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它可阻止病原菌对肠道的入侵和定植,抑制病原菌和抗感染、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和抑制内毒素的产生等[2]。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乳酸菌锐减时,潜在的病原菌就会占据优势,在肠道内分解蛋白质,释放出各种毒素,刺激肠壁,并损害肠道上皮,导致吸收不良,最终导致腹泻。通过给患病长臂猿喂食活性乳酸菌酸奶,使乳酸菌进入其体内生长繁殖,促使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抑制致病需氧菌的繁殖,改善了肠道内的微生物体系,保证动物的正常代谢,达到防治腹泻,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  小结

3.1  乳酸菌群可产生一些广谱抗微生物代谢产物。乳酸菌在日粮中作为一种生物调节剂,可抑制酸败微生物和病原体。肠道菌群中,存在有产生氨、吲哚、酚类、硫化氢、二甲胺等腐败产物的细菌,这些物质对细胞有毒性,是诱发腹泻等肠道疾病的原因。给长臂猿喂食活性乳酸菌酸奶,以调整肠道菌群,使腐败有毒物质大大减少,则能较好地达到防治腹泻的目的。

3.2  酸奶作为乳酸菌载体,可缓冲胃液、胆汁ph的作用,使乳酸菌更易通过上消化道进入肠道,所以活性乳酸菌以酸奶形式服用,效果要比以胶囊、片剂等形式饮用的好。同时,酸奶还可通过风味的调节,增加诱食作用,促进患病长臂猿主动进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长臂猿饲养及管理工作组报告(1997).’97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06).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陈世琼等. 特殊性能乳酸菌在治疗仔猪腹泻中的应用前景.饲料研究,200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