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特征
发布时间:2012-01-22
白眉长臂猿鸣叫的时间特征
整理/科技科
鸣叫是长臂猿类非常显著突出的行为,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长臂猿的鸣叫声可用以监测猿类种群的数量分布变化和有利于采取保护行动(Brockelman 等,1987)。外国学者对位于阿萨姆和孟加拉的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进行了一些研究,得知该种猿的鸣叫时间主要发生在上午,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点有些差异。对位于伊洛瓦底江以东包括我国滇西野生种群的鸣叫行为,则未见报道。
鸣叫作为一种群间相互作用,与活动时间是吻合的。活动时间的迟早与季节性昼夜时间长短变化明显有关(蓝道英,1989),体现了生物的活动节律。气候也会影响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
动物活动强度和动物生存的小环境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很大关系。马来半岛多雨季节食物较少,为了节约能量,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减少游走的距离(Raemaekers,1980)。猿群在下雨天甚至不鸣叫(Gittins 等,1984)。滇西白眉长臂猿雨季鸣叫时间一般较迟,这可能与下雨天光亮度较低和气温相对较低有关。在云南,雨季食物总的说来较为丰富,但猿群因活动较不方便可能导致取食量较低,因而也可能导致鸣叫行为较迟和活动强度减弱。
总的来说,白眉长臂猿鸣叫的开始时间特征明显表现出季节特异性,但地点(栖息地)特异性较不明显。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开始时间在不同群间(地点间)有变异,不完全与黎明时间变化同步,表明并没有哪一个因素决定猿群鸣叫的时间特征。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情况很复杂。然而,大量的鸣叫事例肯定会证实,鸣叫时间总体分布应是由自然界的因素(如光亮度)作用形成生物节律的结果。但即时的环境因素如天气、食物状况、邻近猿群的相互作用可通过光亮度、能量状态及时间限制使鸣叫在群间、地点间表现出差异。总的说来,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体现出生物的节律性和适应灵活性的统一。
摘自医学生网